横峰农旅电商实现开门红,乡村振兴举措获《农民日报》点赞!
时间:2019/5/6 16:05:08

2月24日,由农民日报社举办的“宣传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暨2019中国三农发展大会”在北京召开,聚焦探讨如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“三农”事业平稳发展,顺利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“三农”领域硬任务等问题。横峰县委书记饶清华受邀参会,并做《当好一线总指挥,全域推进乡村振兴》的主题分享。
2016年以来,横峰县委、县政府紧紧围绕江西省委、省政府打造“美丽中国江西样板”的决策部署,按照“整洁美丽、和谐宜居”的要求,率全省之先深入开展“秀美乡村、幸福家园”创建活动,将秀美乡村建设与脱贫攻坚、全域旅游、产业发展、民生发展紧密结合,初步走出了一条“创建与脱贫”共融、“里子和面子”并重的产村融合发展之路。通过二年来的实践探索,创建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。先后承办了江西省农村工作座谈会和上饶市“秀美乡村”现场推进会,连续两年荣获“江西省新农村建设工作先进县”,“秀美乡村”已成为横峰最靓丽的名片。
横峰县是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、江西省秀美乡村示范县、国家十大药食同源产品葛根基地,具备非常优质的农旅电商发展基础。杰夫电商作为横峰县农旅电商的综合服务商,将全国各地农旅电商发展的宝贵经验带到横峰县,并针对横峰县的县情进行融合发展,使横峰秀美乡村推广到全省全国。

以下为农民日报内容
横峰县委书记:跑乡村、做规划、
凑资金、保质量的施工队长
实施乡村振兴,县委书记是一线总指挥,而上饶市横峰县委书记饶清华,更喜欢称自己为“施工队长”。
领着一个县振兴乡村,不仅工期长、工程量大、内容繁复,人财物的投入保障也颇为棘手。对于横峰这个上饶最小、最穷的国定贫困县而言,更是如此。
“当初得知要到横峰当书记,说实话自己心里也有些不情愿。”回想3年前的情景,饶清华感慨地说,“上任不久认识就改变了。横峰是《可爱的中国》起源的地方,80多年过去了却依然穷困,但乡村振兴带来了机遇,我们有责任让这里美丽起来。”
脚上有土,心中方能有谱。来到横峰之后,饶清华带头迈开腿、张开嘴,下基层、入群众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政于民。他走遍了横峰全部660个村落,有的村点甚至去过十余次,被称为跑不累的“拼命三郎”。
正是由于了解各村资源禀赋情况,清楚群众所思所想所盼,饶清华拿出来的举措、方案、点子接地气、易落地、见效快。
“村里打造的彩画林、种植的白茶和黄桃、复原的手工豆腐坊、开辟的‘溪游记’旅游线路,都是饶书记调研时出的金点子,现在个个效益好。”葛源镇溪畈村第一书记汪乘杰边说边竖起了大拇指。
给村里支招,只是顺带而为。作为“施工队长”,饶清华给自己开列了职责清单:确保施工规划方案科学,足额保障施工投入,合理调度和调动施工人员,保证施工进度与质量。
百里不同风、十里不同俗,每个村庄自有特色、各美其美,方显价值。基于此,饶清华提出,横峰的规划谋全局更谋一域,必须细化到每个村点,按普及村、亮点村、景点村差异化设计;要面子更要里子、管当前也管长远,村庄、产业、土地、旅游、环境、公共设施配套要实现“六规合一”。
编制专业性、规划严肃性、村庄差异性、发展长远性一个都不能少,需要借助“外脑”。多方了解、审慎对比后,饶清华决定与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院联手。
在饶清华办公室,案头的规划书——《横峰县秀美乡村建设全域规划》,墙上“施工图”——秀美乡村建设路线图,描绘出了全县乡村的未来。
不是简单描眉画眼、装点门面,而要深挖资源禀赋、产业基础、文化底蕴,尊重村庄原有风貌和自然肌理来升级。
高要求意味着高投入。对于财政并不宽裕的横峰,钱从哪里来?
“概括起来就是‘六个一点’——向上争取一点、政策融资一点、财政配套一点、群众自筹一点、涉农资金整合一点、市场企业投入一点。”饶清华强调说,累计凑出的近10亿元中,群众自筹资金达7500万元。
群众筹资的积极性源于横峰创设的排号机制。各村“两委”、村民理事会、乡贤促进会,组织、引导、发动村民出资出力共建秀美乡村,哪个村的群众热情高、捐资投劳多,财政配套就多,建设中就优先安排。
“青板桥乡金鸡村因为响应速度最快、力度最大,280户村民户户主动捐款,筹资超过100万元,成为首批秀美乡村试点村,率先完成建设。”饶清华举例说。
靠着“凑”出来的钱,横峰县提前实现“七改三网”四年扫一遍目标,100%自然村干道和入户道硬化、100%农户饮上了干净水、100%农户住房安全、100%村庄通电通网络。
振兴乡村,要速度更要质量。督导检查县里项目实施质量,饶清华除了听汇报、看材料,更愿意亲眼审视、用脚丈量。
“秀美乡村建得行不行,乡村公路修得好不好,要用中巴车来跑一跑。”这是饶清华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,他解释说,又长又宽的中巴车在村里进得去、停得下、出得来,那说明村庄规划、道路建设就达标了,城乡公共交通的基础也具备了。
谈起横峰县近两三年的成绩,饶清华并不居功,在它看来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干部群众的积极性、主动性、创造性起来了。
“乡村振兴是一把手工程,需要高位推动。在县里,县委书记下大力气亲自抓,项目落地、进度推进就有了保证,但是真正干起来,还需要全体动员、上下一心。”饶清华说,一个好汉还要三个帮,县委书记更需要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,有心、有志、有情、有劲;横峰的四套班子不分一线二线,全都冲锋在前,县人大主任抓秀美乡村、政协主席管产业发展。
就是这样一位朴实而坚韧的“施工队长”,三年如一日,步履匆匆奔波于全县乡村“大工地”,勤到现场,钻“矛盾窝”,消阻力源,干棘手活,啃硬骨头。2018年7月,横峰摘下了“贫困帽”,队长、队员并未缓气歇劲儿,他们横下一条心,誓让乡村焕新颜。
乡镇书记:强支部、带群众、
促产业、弘乡风的班组长
“群众参与是振兴之本”,这是横峰县姚家乡党委书记徐俊坚信不疑的理念。
“在农村,但凡涉及调土地和变习俗,都是头等的难事,‘围墙革命’‘一户一宅’‘平坟栽树’无一例外。”在徐俊看来,如果不能有效、广泛发动群众力量,这些工作很难按时保质完成。
“过去村里房前垒围墙、屋后建圈栏、地里建坟头,占用大量土地、影响村容环境、阻碍基础设施建设。”徐俊说,在县委部署下,去年乡党委决心以秀美乡村建设为契机,来推动乡村环境整治与经济发展的双提升。
该乡苏家塘自然村的宅改工作,从启动到收官,仅用18天,9栋违章民房、28处猪牛栏、1260米围墙全部拆除,成为“无墙村”;后占村殡葬改革工作,村里200多名群众自发为公墓建设捐款12.3万元,全村坟头平掉后栽种树木,挂许愿牌、插鲜花成为祭奠先人新方式……群众不仅没怨言、无矛盾,反而热情高涨、积极响应,秘诀何在?
“关键在于用好‘团结’二字。”徐俊回忆说,当通知下到村里后,不出预料地遭到村民的一致反对,谁也不同意拆墙、迁坟。
面对僵局,徐俊提出了三条办法,团结村民代表组建村民理事会、团结乡贤组建乡友促进会、团结五老人员组建五老监事会。“三会”成立后,他挨村召集党员、五老和理事会成员统一思想,共同探讨村庄发展思路和规划。
“宅改腾出来的土地归集体所有,全部用于栽种果树和中草药,种苗和技术都由乡里免费提供,收益全部属于村集体”“殡葬改革是一次群众观念的革新,不仅改善环境,而且能增强厚养薄葬、节约土地的意识,农民不用出钱,都由政府承担”……解释消除疑虑,理念得到大家接受和支持。
各村在召开村民大会进行动员后,村党支部党员、五老和理事会成员带头先拆自家墙、先迁自家坟,同时负责做好亲戚邻居思想工作,一把尺子量到底,实现了应拆尽拆、该迁尽迁。
现在的姚家乡,遍布黛瓦、粉壁、马头墙的特色民居,房前屋后齐植马家柚、八月瓜等果树,葱郁的药用玫瑰、射干、黄栀子等中药材也为村庄新添了几分景致。农户拿自己房子来开民宿、农家乐,村里用盘活的土地发展水果、药材产业,不仅村民增收有了新途径,集体收入也从无到有、从有到多,很多村都突破了10万元。
靠着“团结”这一法宝,徐俊带领着姚家乡率全县之先实现了秀美乡村的全覆盖。